「愈害羞的孩子,愈不能強迫他,因為愈強迫他,他就愈討厭那件事,然後愈畏縮。」看到一篇報導這麼說,點醒了我。
(恩恩在外面的表情!! 拘謹, 靦敟, 有點慢熟)
後來再遇到女兒不敢跟人家打招呼的情況,我就常常跟人家說對不起,解釋她因為比較害羞的緣故,這樣我女兒就不會覺得很窘,且感受到爸爸很支持她,很保護她。
長大之後,她慢慢就好了;上了幼稚園,接觸更多人,也比較大方,現在看到陌生人,還是有一點害羞,但已經會有禮貌的跟人家打招呼。如果當初我一直逼她,她也許到現在還是很畏縮。
我們常用一種「我們的」角度去看小朋友,而忽略了以他的年齡、個性去看事情,當大人沒有同理心的時候,又怎麼要求小朋友要有同理心?
常聽到有父母說:「你怎麼不跟你哥一樣?」「人家這麼大方,你為什麼那麼『閉塞』?」,但你忘了,人家是人家呀,每個孩子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,個性本來就和別人不一樣。
當然,孩子的個性和習慣多半是來自於他的生活環境,像害羞這件事,你曾用心了解,他為什麼害羞嗎?也許是他一天到晚都在家裡,缺乏與外界接觸,所以他沒有安全感?也許他出門時,阿公阿嬤都把他保護得好好的,不准他跟陌生小朋友玩?也許,這就是他天生的個性。
很多家長都有共同的經驗—-小朋友三歲以前,大部分都很害羞,但他上了幼稚園一年之後,就開始變得比較大方。因為他接觸的人多了,因為老師會帶他們出去校外教學,所以他會發現外面的世界,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。
我曾在「故事屋」講過關於害羞故事,但我不是教小朋友要多大方,而是讓他們看到一些好笑的事。故事是這樣的—-
從前從前,有一個小女孩很害羞,上公車司機跟她打招呼,她不跟人家打招呼。去麵店吃麵,老闆娘請她吃東西,她也不跟人家說謝謝,因為太害羞了。
有一天,爸爸帶她出去,碰到王叔叔,爸爸叫她跟王叔叔打招呼。小女孩也不願意,躲在爸爸屁股後面,結果發現—-王叔叔的屁股後面,也躲著一個小女生,厚~也超害羞!原來她啊,是王叔叔的小孩,兩人互相偷看對方。小女孩覺得很好笑,於是就走出來說:
「王叔叔你好!」
王叔叔的小孩也走出來說:「你好!」
兩個人才發現,原來跟人家說你好,其實也沒那麼可怕嘛!
「爸爸媽媽在你的哪裡?」我問聽故事的小朋友:「是不是在你旁邊,所以很安全嘛!」
故事結尾,我就用害羞小妹妹的口吻說:「把拔馬麻,我懂了啦,如果你在我旁邊的時候,如果那陌生人跟我打招呼,我也要跟人家打招呼,因為那才有禮貌!」接下來,我就跟小朋友演練,因為有些東西是要演練的。
「小朋友來~」
我找小朋友和大人上來,一起演練。
「史蒂芬爸爸,你好!」
「史蒂芬,你好!」
「Rita爸爸,你好!」
「Rita,你好!」
「很好,你很棒!」我誇獎小朋友很有禮貌,並且請台下小朋友為他鼓掌。
接下來,我們演練當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。
「Rita,我那個眼鏡不見了,你跟我一起去找,好不好?」
「Rita,你好,你爸爸媽媽不在,我請你吃糖果,好不好?」
小朋友在演練中要學會說不行。
我就是用這種角度,讓小朋友知道,當爸媽在身邊時,你很安全,應該要和人家打招呼。
「真的有用耶!」後來有媽媽跟我說,她的孩子真的變得比較大方了。
雖然故事絕非萬靈丹,但我覺得,跟小朋友溝通,有時候要用他們的角度來看待這件這事,可是大人往往只要那個結果,完全忽略這樣的過程。
(在家的恩恩, 表情輕鬆又自在)
(孩子在舒適空間與在外陌生環境態度上截然不同, 父母要真的懂得孩子的心情, 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拿手的事情... 這樣才能"順性發展", 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快樂天地)
留言列表